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在“暴跌的原油(上)”中谈到俄罗斯由于外交上受制于美国,逐渐淡出了在中东的影响力,同时国内的石油资源又控制在寡头霍斯基手中,差点断掉了俄罗斯的国家命脉。

 

普京上台后在第二次车臣战争中树立了威信,稳定了俄罗斯通往西欧的石油输出通道,同时也保住了俄罗斯外汇储备的重要来源。并且通过打击寡头经济,最终石油资源重新回到国家手中。除此之外,俄罗斯也开始布局回到中东。

 

“暴跌的石油(下)”,将通过描述两条时间线:(一)产油国的定价权博弈,及(二)石油价格历史上的几次暴跌,借此让读者更进一步了解石油价格涨跌背后的故事。

 

 

 

(五)重回中东


 

苏联的解体有一部分内在动乱的原因,但本质是苏联没有掌握石油的定价权,才使得在经济、政治、外交上处处被动。俄罗斯清醒过后,终于明白油价的定价能力极大影响了国家的世界地位。

 

 

中东地区、里海沿岸地区及俄罗斯的西西伯利亚地区,这三个石油产地占据了全球已探明石油储量的60%以上,把影响力扩展到这些区域才能进一步掌握或参与国际石油贸易的定价权。

 

 

因此,中东地区是俄罗斯和美国必插的旗子。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美国制裁谁,俄罗斯就支持谁,俄罗斯解决了内部矛盾后更敢于明目张胆的挖美国的墙角。普京结束了叶利钦时代长达10年从未出访中东的历史,开始频繁访问中东各国。向叙利亚提供大量军火;在美国对伊朗施压的同时拉拢伊朗,对伊朗输出核技术,建立核电站等;在美国对伊拉克进行核查、制裁的同时,坚定的支持伊拉克。

 

 

中东地区变幻莫测的形式,一层层剥开战争的外衣,其本质是石油大国的博弈以及对石油定价主导权的争夺。各国通过培育支持自己的势力,导致这些石油资源大国内战连连,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几年叙利亚战火纷飞,俄罗斯誓死捍卫了。

 

 

俄罗斯通过不懈努力和渗透,中东地区逐步形成了由美国为主导支持的以色列、沙特、土耳其与俄罗斯为主导支持的叙利亚这样的中东格局。

 

 

下图显示了俄罗斯与美国在中东地区对空导弹防御的布局,侧面展示了美俄为了维护各自利益在中东的角力,甚至很多国家装备了混乱繁杂的俄式、美式装备,更显示出两个大国在这个区域的角力有多么激烈。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六)权力的游戏 -  石油定价权的转移


 

第一阶段 - 60年代,OPEC主导的石油定价

OPEC成立于1960年,成立之初主要是为了避免伤害到中东地区各国的石油收益而成立的联盟。随着OPEC主要成员国通过对西方国家实现石油禁运,爆发了两次石油危机,OPEC通过收回掌握在各国际石油公司手中的石油定价权,影响力日益扩大。这一阶段OPEC的官方定价也成了为了世界油价的基础。

 

第二阶段 - 70年代到80年代,金融市场主导的期货交易

欧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一边加强其他地区比如墨西哥湾、阿拉斯加等地区的石油开发,一边着手建立石油挂钩的金融市场体系,试图让更多的资本和势力参与进来,削弱OPEC的优势。

 

欧美很巧妙的利用美元为主导的金融优势,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和纽约商品交易所分别引入了石油期货合约,通过金融市场来决定远期原油交易的定价。

 

石油市场的参与者不再局限于供需双方,任何石油交易的资金方都可以通过投资相关原油期货指数产品参与进来,甚至在不同的交易所进行套利。自由、透明、完善的金融市场使得现在每年石油期货合约的交易规模已经远远超过石油现货市场的交易规模。

 

金融市场经常提及的布伦特原油(Brent)价格和美国市场西德州轻质原油(WTI)原油指数正是在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和纽约商品交易所发展起来的原油期货价格参考指数,代表着不同地区石油价格的风向标,目前已经成为全球原油定价的基准。

 

西方国家通过强大的金融实力和完善的金融市场使石油的定价权从某一石油组织的定价权转向了依据全球市场供需关系来定价,从而削弱了OPEC一家独大的定价能力。至此,石油价格的参照逐步转向金融交易的市场化定价。

 

 

(七)页岩油改变下的新格局


 

俗话说得好,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盟友。

 

第一次、第二次石油危机后,石油价格经历了将近20年的稳定期,维持在20美元/桶上下。

 

直到2003年后,原油价格突破30美元/桶,然后一路上涨,再不回头。2007年底石油价格第一次逼近100美元/桶,并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夕创造了147美元/桶的历史高点。

 

 

拥有全世界石油储量最多的沙特,第一时间抱紧了美国的大腿。沙特在“大哥”的照顾下赚得盘满钵满,一举奠定了OPEC老大的地位。

 

油价的一路暴涨同时也给了美国可乘之机,油价成本的升高给了原本开采成本高昂的页岩油快速崛起的机会。

 

页岩油目前已探明的储量全球约为11-13万亿吨,远超石油的储量。同时页岩油储量主要国家均为非中东国家,而是美国、中国这样的石油进口大国。这意味着一旦页岩油快速发展起来,以沙特为首的OPEC将进一步被削弱。

 

在长期利益和短期的诱惑面前,沙特毅然决然地选择带头打压油价,试图通过价格战让崛起的页岩油企业亏损破产,从而保住OPEC未来的市场份额,然而事与愿违。

 

 

从《页岩战略2:非常规变革》一书中截取的WTI油价与页岩油产量的对比图,绘制了从2007年开始当油价一路高涨时,页岩油产量的快速扩张。

 

图片来源于《页岩战略2:非常规变革》

 

沙特从此面临进退两难的局面,一方面需要提高油价,增加财政收入,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和转型,从此摆脱国民经济依赖石油出口的局面;另一方面,又需要降低油价从而打击页岩油。

 

然而美国通过页岩油成功突围,从上图中看到,2011年-2014年是页岩油井喷的时代,这四年由于超高油价,导致页岩油得以野蛮生长,即便每桶成本突破80美元仍然可以实现盈利。

 

市场供应的增速大大超过需求的增速,原油市场生态遭受重创。从此世界原油、页岩油供应供大于求的格局形成。OPEC拉拢更多的原油出口国一起协商谈判成为历史的必然。

 

OPEC在2016年11月达成减产协议,随后与俄罗斯等非OPEC产油国达成了全球石油减产协议,OPEC+这个概念就出现了。

 

在2018年6月的OPEC大会之后,沙特和俄罗斯均表示有意向成立一个两国为核心的管理机制,以便共同抑制美国页岩油的发展。

 

然而OPEC+的模式在2020年给世界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俄罗斯与沙特谈判破裂,给疫情扩散下的世界经济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石油价格再次暴跌。1月2日,布伦特原油期货以66.41美元/桶开盘,3月31日以25.94美元/桶收盘,在一个季度的时间里,跌去了40.47美元,跌幅高达60.94%。

 

 

(八)回顾历史上的六次暴跌


 

第一次暴跌 -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从一年前4.18%降至2.5%,对石油需求的增幅大幅降低。布伦特原油价格也由24.8美元/桶跌至9.75美元/桶,期间最大跌幅61%。

 

伴随着OPEC两次减产,全球经济逐步复苏后原油价格花了近2年时间回升至下跌前高度。

 

第二次暴跌 - 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

互联网泡沫破裂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体经济增长减速,同时9.11事件也导致美国经济和国际形象受损,同时OPEC仍然在提高产量,市场供过于求。布伦特原油价格也由29.43美元/桶跌至17.68美元/桶,期间最大跌幅40%。

 

伴随着OPEC两次宣布减产,以及俄罗斯在内的产油国一同宣布减产,油价在半年后回到大跌之前的水平。

 

第三次暴跌 -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经济增速大幅度减缓。2008年7月开始,布伦特原油价格从历史最高点144.49美元/桶跌至36美元/桶,期间最大跌幅达75%。

 

同样,依然伴随着OPEC的减产措施及全球经济复苏,油价在2011年5月回升至120美元/桶。

 

第四次暴跌 - 页岩油爆发式增长

美国页岩油爆发式的增长,OPEC终于忍无可忍,选择通过增长降价试图让页岩油企业破产退出市场。2014年6月开始至2016年1月,布伦特原油价格从115美元/桶跌至28美元/桶。

 

2016年OPEC与俄罗斯达成一致协议减产,原油价格触底后逐步回升。2018年初回升至70美元/桶。

 

第五次暴跌 - 中美贸易争端升级

伴随着中美贸易争端升级,全球下调经济增长预期。2018年10月开始布伦特原油从85美元/桶跌至50美元/桶,期间最大跌幅为41%。

 

伴随着OPEC+三年减产幅度超出预期,以及中国与美国经济增速超出市场预期。原油价格在半年后回升至70美元/桶。

 

第六次暴跌 - 疫情全球扩散、美国股市暴跌

2020年大家都说是希望从头开始的一年,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扩散至今西方很多国家还没有完全控制住。美股股市经历四次断崖式下跌,全球经济首次遭遇了全球范围内的停滞,经济下滑已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

 

3月7日沙特为首的OPEC与俄罗斯减产谈判失败,布伦特原油在一周多时间内跌至25美元/桶,最低下探至20美元/桶。

 

长江商学院大型企业治理与创新管理教授、前中石化董事长、中海油总经理傅成玉先生在疫情期间通过长江大讲堂分享了此次国际油价暴跌的四个原因 ,分别是国际石油供需关系的变化、大国博弈与地缘政治、沙特与俄罗斯各自的考量以及疫情扩散对经济的影响。

 

 

(九)对“三桶油”及中国的影响


 

我国石油对外依赖程度高达72%,是一个标准的石油进口大国。对这样的能源消费大国而言,低油价显然对中国是一个积极正面的因素,有助于降低总经济成本。

 

但如果是利好,为什么沙特、俄罗斯谈判破裂,中国的“三桶油”股票价格当日也暴跌呢?

 

第一、历次石油价格暴跌背后本质的原因是供需关系的失衡,中国经济刚经历了降杠杆、贸易战矛盾,又迎来了疫情大环境下的停摆,航空、高铁的停运、企业停工、消费的降级不可避免地极大降低国内能源需求。

 

同时,春节期间、作为国家命脉的中石油、中石化合计5.2万家加油站并未停工,仍然在岗位上坚守。这也导致了这两家企业承担及吸纳了极大的运营成本。

 

第二、我国的汽油价格调整机制是根据国际市场油价价格每10个工作日调整一次。而我国的油田因为地质等特殊原因开采成本相对比较高,正常情况下国内原油开采成本大概是在40美元到45美元左右每桶,而目前国际原油价格已经下跌到20美元左右,销售端跟国际原油价格挂钩,而生产端的成本却是固定的,这意味着每生产一桶油就多一分的亏损。但石油产业很特殊,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二是设备一停工就作废。所以只能继续生产,承担亏损。

 

第三、两桶油肩负着国家战略储备,为了确保正常供应,本身有大量的库存,而这些库存都是在油价暴跌之前高油价周期囤积的。

 

当库存公允价与成本价发生偏离,账面上造成大量的亏损。在2018年中石化的年报中,对原油、化工产成品、半成品计提的库存减值准备为人民币55亿元,2017年仅为人民币4.3亿元。

 

第四、尽管油价暴跌,我们能采购的空间有限。油价低就多买的道理全世界都明白。但全球的储油能力很快就会被消耗掉,这包括了管道、仓储、战略储备的空间等。

 

在低油价之前,我国大约60%的储量空间是饱和的,再加上疫情期间生产及消耗很低,留给我们的空间其实并不大。

 

因此,油价暴跌对老百姓是件好事,也会刺激一定的消费。但对于国内石油产业企业,确实迎来了一次极大的挑战。

 

 

后记


 

从枯燥和繁杂的历史背后,挖掘时代的变与不变。

 

文章写到这里,沙特为首的OPEC与俄罗斯的谈判还在继续,石油的故事也远未结束。还有很多内容无法在本篇中展开。

 

金融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有温度的世界。作者本人并非是石油领域专家,但仍然想尽可能记录这个时代的变迁并透析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热点。

 

石油资源、价格牵动着世界近代经济发展史和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并未两篇文章所能涵盖,在写作的过程中,从前辈们的著作中查找了不少资料,方知自己对世界认知的渺小和局限。如有不足,请读者们多多包涵。

 

 

希望大家可以在下面留言,分享及补充自己的观点、见解,欢迎指正。时代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也由每一个人造就而成。

 

相关链接:经济更迭十年记(二)暴跌的原油(上)

 

喜欢我文章的朋友,也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号 “此生三万天”。

 

 

 

话题:



0

推荐

陈翔

陈翔

7篇文章 3年前更新

香港家族办公室投资负责人、长江商学院EMBA学员,公众号“此生三万天”作者。

文章
  • 个人分类
全部文章 7篇